序
在University of Pittsburgh就讀博士班期間,Bruns與Kaufman一系列有關藝術治療方面的叢書,尤其以Actions, Styles and Symbols in Kinetic Family Drawings一書深深吸引我,也令我覺得非常震撼,竟然藉著孩子畫出家庭的圖畫,就可以窺知個體與家庭成員的互動關係。民國83年返回母校台北市立師院兼課,根據Burns與Kaufman的理論對兒童的家庭動力繪畫進行探討,大都相當地符合Burns與Kaufman所研究的理論。
我蒐集了十個孩子的圖畫進行賞析與輔導,其間進行的過程是與我的學生們共同參與研討和輔導,很訝異孩子們藉著紙張展現了他/她們心聲的寫白;也很驚訝他/她們在輔導後的成長。我們看到了孩子逐日快樂燦然的笑顏;以歡天喜地的笑聲道出家裡有趣的故事,畫面上充滿著喜樂;而不再是孤單、黑壓壓、不悅不適的描述,而這就是我們所期待的結果。我們藉由孩子的繪畫表達探知他/她們的心事,以發現孩子心理的困擾與苦悶,協助他們抒發而得以釋懷與解決問題;期待孩子透過繪畫活動,而更成長、更快樂。
本書基本的理念架構是以Burns與Kaufman在西雅圖兒童矯型治療醫學中心(The Children's Orthopedic Hospital and Medical Center),對一些在心理上或情緒上有困擾問題的兒童進行研究探討。其過程的指導原則是:畫出你家中每個人在做的事或活動之繪畫的研究理念─以家庭動力繪畫(Kinetic Family Drawings, K-F-D)為主。K-F-D是運用心理學投射技巧藉以了解在心理上與情緒上有困擾之兒童的新工具,整個理念涉及佛洛伊德學說,兒童在K-F-D中能夠活潑自在且較少干涉的對「他/她們自己說話」,是一種內在心理語言的運作與情感表達。
一如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The John Hopkins Schoo1 of Medicine)小兒科系的Henry J. Mark推薦K-F-D是能夠有效地指導醫學診斷師與治療師積極地運用投射技巧的工具書,無庸置疑地,Burns與Kaufman精心研究的理念方法,富有相當的彈性,沒有診斷學的教條理論,而是藉著個體的圖畫式語言而探知其心理運作。
筆者將自己四年的實際幼教工作經驗,與多年在國外有關心理學、美術、輔導學、藝術治療等領域之學習,以及不斷追求探討的心得與讀者分享,期望身為教育工作者與父母,給天真活潑、富有創意的孩子們更大的思考創造空間,讓他們盡情盡性地藉著繪畫表達自我,肯定自我,以協助他/她們克服生活上、心理上的問題,而擁有天真無邪、快樂無比的童年。
藝術治療是心理治療中所運用的一種工具,然而藝術包含甚廣,繪畫乃是視覺藝術的一項,家庭動力繪畫乃是在執行繪畫治療的一種方法。此書著重在闡述家庭動力繪畫之原理原則,第一章講述藝術治療的基本理念,第二章則是藝術教育與藝術治療的比較。第三章介紹家庭動力繪畫之基本理念,如相關文獻探討,與其意義和指導原則。第四章是幼兒繪畫賞析之實務經驗分享。第五章提供對家庭動力繪畫分析之一種參考方法。第六章探討家庭—兒童—美術三者之間相互影響的關係。第五章綜論K-F-D在繪畫中的重要性。幼兒的畫是一種特殊的「密碼」式圖畫語言,熟悉孩子所呈現的「畫中話」,將可洞悉孩子內心世界的奧妙。
編著本書,絕非筆者一己之能力所能完威,特別感謝五南圖書出版公司楊董事長的敦促與支持,始得有此機緣分享自己所學所知。在編輯排版方面,榮幸有陳副總編輯念祖的建議與大力支援;尤其是執行編輯小姐細心辛苦的編排稿件和校對,本書才能順利付梓。其次謝謝巫翠菁、林春蘭、辜淑貞、江美鈴、李璿玲、曾慧蓮、陳淑慧、謝媛如、蔡美玲、陳淑仙、邵盈榕等老師的協助。同時感謝在匹茲堡完成此書內容期間,陳惠蓮、王昱海夫婦,羅芳娟、陳立君夫婦等好友的支援和鼓勵。並深深感謝在台灣的師長好友,不斷的關愛和勉勵。尤其是張慧瓊、陳啟光夫婦大力支援我,讓我能較無罣礙地專心學習。過去倉促返台探親之餘,除了自己認真再校文字內容之外,非常感謝羅惠玲小姐竭心盡力協助我進行最後總校正工作。在諸多的良師益友與諸多的善因緣之下,此書才得以順利出版。最後,要特別感謝我未受教育的媽媽,始終的關愛勉勵,以及二姊、哥哥一家人對母親的關照,使得我在就讀博士時能全力以赴地撰寫本書,苦心思維之際,備覺溫馨與激勵。
此書已多次再版,但由於筆者才疏學淺,雖以嚴謹之心處理此書,但疏誤在所難免,尚祈先進不吝指正,不勝感激。
范睿榛
於匹茲堡‧歐克蘭
丙子年雪冬